?
發表于《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第5期,6.7千字。
作者劉衛東,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副教授。合作者:田貴森。
文章在語言變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透過實例對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變異現象進行剖析,指出,文學作品中語言變異現象的產生,正是文學作者出于文學表達的特殊需要而故意采用的一種語言運用現象。原作者往往利用語言變異這一特殊現象讓文中人物通過自己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社會地位、文化修養、職業性質、個性特點等特征,目的是為了傳遞所塑造人物的社會信息和增強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在語言變異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在傳遞文中人物言語內容信息的同時,傳遞他們的社會信息。由于不同語言的語言項目變異所傳遞的社會信息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譯者靈活運用目的語言的變異手段,最大程度地譯出原文的整體意義。
文章認為,翻譯的本質就是釋義,語言變異的翻譯就是要在傳達原文語言表層指稱意義的基礎上再現原文語言深層蘊含的社會意義。由于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英語的變異形式要比漢語復雜得多,英語的變異可通過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項目來體現他們隱含的社會意義,而漢語的變異則更多地通過語法,甚至更高層次的話語篇章變異來傳遞說話者的社會信息。因此,在語言變異的翻譯過程中,譯者不應拘泥于原文中各個具體語言項目的變異狀況,而應采取靈活變通的方法,充分利用漢語的特點,在保證原文的表層指稱意義和深層蘊涵意義沒有受到影響的前提下,把原文的語言變異轉換成漢語中更能體現社會屬性的語法變異和話語篇章銜接變異。
【溫馨提示】如您遇到翻譯難題或者有翻譯需求,可立即撥打全國免長途費咨詢熱線:400-8808-295 我們為您提供解決方案。
上一篇:餐桌上的菜名與翻譯
下一篇:翻譯配音員應該注重那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