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翻譯專業的小伙伴。都知道了有一個同傳類型來自與法語的“竊竊私語”。沒錯。這就是耳語同傳。耳語同傳又叫低聲口譯。就是譯員坐在或站在一到兩位聽眾后面或中間。在不用同傳箱和耳機的情況下依照同聲傳譯的要求輕聲的將發言人的話翻譯給聽眾。很多人都認為。耳語同傳不如坐在同傳箱中使用設備的同傳人員“高級”。其要求自然而然不如后者高。但我認為。耳語同傳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質。具有使用設備的同傳人員所不具備的難度和特點。
在一些人看來。耳語同傳因為不需要用到設備。所以就不用翻譯得那么準確。做成短交傳或只翻大意就OK了。但站在聽眾的角度想想。誰不愿意攝取更多的信息呢?如果演講者做了兩分多鐘的演講。身為翻譯的你只跟聽眾說“他/她正在向大家表示感謝”。那讓聽眾會怎么想呢?如果不能根據演講者所發言的內容及時做出回應。那聽眾對耳語同傳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耳語同傳譯員要盡可能的做到準確、及時。
與使用設備的同傳相比。耳語同傳存在兩個優勢:一是在譯員盡最大努力的前提下。準確度上可以略遜于使用設備的同傳。因為。缺少同傳設備。譯員面對的干擾因素就會增多。不僅要捕捉演講者的聲音。還要努力屏蔽外界所帶來的干擾。這些勢必會對翻譯的質量帶來或大或小的影響。因此。譯員在盡自己最大努力、保證語句和邏輯框架整體完整順達的前提下。允許出現跳詞跳句的情況。二是譯員出了同傳箱可以近距離的跟聽眾接觸??梢愿鶕牨姷谋砬楹蜕駪B及時調整自己的語句和用詞。當看到聽眾臉上露出不解或疲憊的表情時??梢詫⒆约旱恼Z速放慢些。一切為聽眾而考慮。
與使用設備的同傳相比。耳語同傳最大的挑戰就在于:譯員的抗干擾能力要高;現場控制能力要高;體力要高。耳語同傳不僅需要克服上述挑戰。有時還要應對來自現場的突發情況。說得簡單些就是。坐在同傳箱里的譯員過一段時間就會進行一次輪班。聽眾有時分不清是哪位譯員在翻譯。但出了箱子的耳語同傳坐在那里就一目了然了。有時會直接遇到精通雙語人士的質疑。每一次的現場突發情況。都考驗了譯員們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所以說。耳語同傳比坐在同傳箱里的譯員挑戰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