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查麗是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手語老師,有著十年教齡,去年,她考取了四級手語翻譯員的職業資格證書,成了一名專業的手語翻譯員。她的課堂上,沒有瑯瑯書聲,沒有竊竊私語,只有比劃的手勢,但她從這個職業里感受到了別人無法感受到的溫暖。
在這個近乎無聲的課堂上,卞查麗對面坐著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孩子們大多是聾啞人,除了眼神之外,雙手的比劃是她和孩子們之間的主要交流方式。
十年前,大學剛畢業的卞查麗第一次走上特殊教育崗位,學校領導給大學時主修語言康復專業的她安排了個“重活”——任一年級語文老師。當時剛入學的很多孩子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手語教育,這給她和孩子們的溝通帶來了不少困難。
打出“水”的手語,再在黑板上寫出“水”字,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完全不夠的,卞查麗只能借助圖片、實物、動作、情境等,幫助孩子相互聯系,即便如此,一個字解釋個五六遍都不一定能理解。卞查麗說,第一年教學時,課上到一半就郁悶到不行,“得走出教室深呼吸幾次,再回到教室繼續上課。”
即使到現在,交流上的困難依然存在。卞查麗說,手語雖然是非常直接的表達形式,但也很難表述一些抽象的事物,“這個職業時刻提醒你,挫折總會有,心態放對就行。”
對卞查麗來說,無法想象的艱辛伴隨著難以言喻的溫暖。2010年的教師節,卞查麗像往常一樣回到辦公室,看見桌上多了一塊小紙包,打開紙包后發現里面是一板奶片,上面寫著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卞老師節日快樂”。后來,卞查麗了解到,這是自己所教班級里一位女生送的,這一板奶片讓卞查麗的心溫暖了很久。“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這群孩子不太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能敞開心扉表達這份感情實屬不易。”
交流上的困難,并不妨礙卞查麗去理解他們。很多人會覺得聾啞人性格古怪,孤僻、暴躁,很難相處,但卞查麗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多一些時間和溝通,你會看見不一樣的他們。”
在卞查麗教的第一屆學生里,有一個男生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剛入學時,他脾氣暴躁、性格固執,隔三岔五就會與老師“唱反調”。隨著理解與溝通,慢慢地這個男生的性格也有了改變,也懂得更好地替他人著想。如今這個男生已經上高一,前不久剛競選上校學生會主席。
手語翻譯員是從事以手語(手指語、手勢語)、口語為交際手段,為聽障人士與健聽人士之間進行傳譯服務的專業人員。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陸續將手語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關于手語翻譯的培訓、測試和鑒定體系,有的國家還成立了國家級手語翻譯機構。據統計,目前我國聽障人士至少有2057萬人,而手語行業發展緩慢,除少數師范類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專業中開設手語課外,手語教育(包括社會培訓)力量薄弱。我們急需手語翻譯人才,搭起與弱勢群體溝通的愛心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