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口譯員。經常要接觸到不同領域的工作。對于陌生的領域。如何快速地做好譯前準備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大牛的分享吧~眾所周知。口譯員在翻譯市場上會接到各種各樣的活兒。從金融到建筑、從文化到醫學、從環保到統計。所跨領域之廣、接觸面之寬令人難以想象——可能上午還翻著國際金融危機。下午又要念著“高分子”、“納米技術”。第二天又要轉戰“新能源與綠色科技”。 這就需要譯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自己變成某領域的“專家”(至少也是半個專家)。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傳譯的準確與到位。 這就離不開認真的譯前準備。有學者做過實驗。經過認真譯前準備與臨時倉促上陣的譯員表現差距很大。即使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在不經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面對非常專業的內容。產出的語言質量可能還不如沒有多少實戰經驗卻經過充分準備的“學生兵”。
譯前準備分長期的技巧與背景知識儲備積累和短期臨時準備兩種。今天咱們專門說短期。 以我自己為例。在接到一項口譯任務時。一般從以下方面著手準備: 1. 會議主辦方提供的資料。 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材料。是上場前必看的東西。試想如果譯員連翻什么都不知道就上場。無疑像戰士上戰場不帶槍一樣。主辦方提供的材料一般包括會議舉辦的時間與地點、參會人員(單位、頭銜)、演講嘉賓名單(順序、單位、頭銜、演講題目及內容)、會議日程。運氣好時還能要到部分或全部演講者發言稿件或PPT。 認真準備這些無疑能讓會議成功一半。我接到材料后都會仔細閱讀。上網尋找所涉及單位和人員的的背景介紹。甚至會將部分成稿提前翻譯出來以確保臨場的發揮。雖然演講者脫稿或改動發言的幾率很大。但在提前翻譯的過程中。我熟悉了相關內容。即使有變動。也不會手足無措。 2. 所涉及領域的背景材料。 假如這個會議是中醫方面的。我除了認真準備會議主辦方提供的資料。還會自己上網查找會議涉及的中醫領域有何最新進展、發明與成就(中英對照查找。一定要找專業權威人士寫的文章。否則會被誤導)。找出一些高頻專業術語的中英對照。做成詞匯表;摘錄常見、地道、專業的中英語表達方式;閱讀專業文獻。了解背景知識。 3. 了解演講人。 會議離不開演講者。而演講者(尤其是外國發言人)的專業、背景、語音、語調、語速、口音、說話方式與演講技巧等都會影響譯員的發揮。這時我會到網上搜索相關演講者的介紹。如果有視頻或音頻就更好了。可以提前了解他/她的演講風格與用詞。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