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的德國不萊梅大學教授沃爾夫岡·多伊普勒撰著的《德國集體工資談判制度》,由王建斌、章曉宇翻譯完成,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出版。2014年3月31日下午,“新書發布會與學術討論活動——中德工資設定:法律和實踐上的新發展”在京舉行。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院長謝立斌、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政法分社副社長劉驍軍等與中外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討和交流了工會與企業、雇主與個人,勞資談判中的法律、經濟、政治框架,以及推動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等課題。
據介紹,沃爾夫岡·多伊普勒博士長期研究德國勞資關系、勞動法等,為德國該領域的著名教授。本專著從介紹談判雙方角色入手,進而研究集體談判的法律框架條件與勞資協議的法律效力。接著,闡述了勞資調解與勞動斗爭等勞資談判的典型過程、勞資自治的經濟與政治作用,并基于六十多年的經驗對其進行審視,論述了企業職工委員會在勞資談判未涉及領域中的角色,以及締結跨界勞資協議的嘗試。最后,還分析了該工資集體協商體系能否有中國可借鑒的地方。
沃爾夫岡·多伊普勒教授介紹說,德國勞資談判的主體通常為工會與雇主聯合會。極少情況下,工會也與單個企業展開談判,某些情況下企業職工委員會起到重要作用。專著的第一章論述了工會、雇主聯合會、企業與企業職工委員會的關系,如工會的構成及其法律地位、雇主聯合會的組成與法律地位、企業職工委員會制度怎樣作為補充。第二章闡述了工會與雇主在集體確定工資中的法律空間,如勞資自治:締結最低勞動條件的權利、在哪一層面上展開談判、勞資協議的效力、勞資協議生效后在企業中的實施。第三章介紹了集體工資談判流程,如基本框架、工會意志的形成、具體談判、調解、勞動斗爭等。第四章強調勞資協議的經濟與政治作用,如德國勞資自治的經驗等。第五章談企業職工委員會介入勞資協議未規定領域,如勞資協議未涉及的工資問題、企業職工委員會的共同決定權、共同決定程序、應用于勞資談判等。第六章介紹了跨國集體談判,如歐盟勞資協議、全球勞資協議等。第七章探討了中國工資制度。
專家們認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現代型勞動關系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制約,中國的勞動關系還存在不足,推動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十分迫切。應當形成有效的集體協商制度。因為,在勞動政策中集體協商制度是一項基礎性內容。集體協商制度對我國現階段的工人來說顯得重要。尤其是農民工在就業中面臨勞動力過剩,勞動力價格有時容易被人為地壓低。因而,企業工會組織應當將集體協商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勞動者也要進行勞動合同知識的提高。
相關推薦:上一篇:讀國外知名院校 外語水平是硬傷
下一篇:俄文實現對仗工整的翻譯杜甫詩集